请输入关键词...

新华社报道我院三位教师研究成果

发布者:张楠发布时间:2025-03-28浏览次数:28

      326日,新华社江苏频道报道我院周申蓓教授、新夫副教授、王腾博士等三位老师的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

      周申蓓教授撰文《推动产业转移与水安全协同发展,服务“三新一高”国家战略》。文中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产业转移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拓展国内大循环的同时,大量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跨区域流动正在重塑我国的水环境格局,导致水资源保护与污染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研究使用20162022 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数据,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法测算产业转移的规模及趋势,采用工业灰水足迹度量工业水污染量,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当前产业转移的水环境“污染天堂”或“污染光环”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产业转移存在“污染天堂”现实危机和“污染光环”转型契机。一方面,产业转移承接地仍然存在显著的“污染天堂”效应,应加快推动中西部绿色发展投入和技术创新,推动上下游区域间协同治理与科技创新合作。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减少了全国工业水污染总量,但“污染光环”效应并不显著,说明当前仍需抓牢产业升级与水安全的协同发展机遇。面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水污染转移问题,各地应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构建“水安全导向型”的产业转移机制,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64882docid?=12464882&newstype=1001&d=134fed6&channel=weixin

      新夫副教授撰文《中国式企业水资源管理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维度》,他认为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指导思想下,中国式企业水资源管理需要从地理、文化和历史维度构建并践行构建中国式企业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从地理维度看,黄河和长江是中国地理的两条天然水线,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治水历史,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水管理模式。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且水污染严重,企业在此区域需面对刚性政策约束和生态保护压力。而长江流域虽水资源相对充沛,但沿江企业需应对水污染与洪涝灾害的双重威胁。这种流域差异性反映出企业在水资源管理中需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从文化维度看,在儒家价值体系下,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自觉承担环境责任,将节水治污、生态保护视为企业道义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道家文化影响下,企业在管理水资源时更倾向于“顺势而为”,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系统的干扰,遵循生态规律进行取水与排污,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历史维度看,可以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从大禹治水到大运河建设,再到三峡工程,这些治水实践反映了中国在水资源管理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64876?docid=12464876&newstype=1001&d=134fed6&channel=weixin

      王腾博士以《高耗水企业节水管理筑牢国家水安全屏障的社会责任实践》为题,提出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耗水企业因用水强度高、节水潜力大,其节水管理工作成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抓手。文章指出,水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了企业在用水上的社会责任,节水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制度和市场约束下的必然选择。在政策、技术、市场和监管共同作用下,高耗水企业正逐步将节水责任转化为竞争优势。实践案例如宝钢、灵谷化工等企业通过水循环系统、零排放技术和资源回收路径,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文章倡导构建“政策牵引、技术赋能、市场激活、监管兜底”的立体治理体系,推动企业从传统粗放用水向绿色高效用水模式转型。通过推动高耗水企业节水管理,夯实国家水安全战略的微观基石。(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64900?docid=12464900&newstype=1001&d=134fed6&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