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实习是河海大学工程管理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深入工程实地进行参观学习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从校园课堂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必修课。2019年4月15日至19日,河海大学商学院201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全体同学们在岳金桂、简迎辉、牛文娟、郭利丹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毕业实习之最终环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集体实习。
![]() | ![]() | ![]() |
第一天,一大早我们就乘坐动车从南京出发,正式开启了三峡之行。在经历了五个小时的车程后终于到达了湖北省宜昌市。怀着激动的心情大家换乘大巴,进一步靠近梦寐以求的国之重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到达坝区办理入住后,大家便立即开启了本次实习的第一课——接受工程安全教育。在此环节,三峡培训中心的丁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三峡工程的发展历史,然后仔细地介绍了参观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并介绍了以往曾有人因不注意细小之事而发生的安全事故,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告诫同学们一定要遵守安全规则、提高安全意识。丁老师在安全教育中既严肃又不失风趣幽默,既提升了大家对接下来几天实地参观学习的期待,也增强了大家对实践环节中防范事故、确保安全的意识。
![]() | ![]() | ![]() |
第二天,许多同学们难以按压激动的情绪,一大早便到江边迎接三峡日出、欣赏三峡美景、领略“黄牛开山”的气魄。上午,大家参观了三峡工程展览馆。在这里,回顾了这项宏伟工程经历的百年风雨周折,通过三峡大坝全景模型了解了枢纽建筑物整体布置情况,还了解了升船机、水轮机的工作原理,见识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标本。今日学习,可谓干货满满、受益匪浅。下午,八十高龄的三峡集团总监理工程师李先镇老先生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家开展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讲座,从为什么要建三峡、怎么建设三峡到工程效益再到工程量与工程投资等等,对三峡工程进行了详尽介绍。听完讲座,大家深深地为老一辈三峡工程人的辛勤付出所鼓舞,感触三峡工程的来之不易,深感三峡工程对于国人之重要性。
![]() | ![]() | ![]() |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第三天大家便来到三峡大坝坝下、走近船闸、走上坝顶,全面深入地了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布局结构及枢纽各部分的工作原理与功能效益,真真切切地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状况、气势恢宏。放眼四周,到处都是“世界之最”。这里有着全球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双线五级船闸,全球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我们亲历了三峡双线五级船闸的运行实况,看着诺大的闸门缓缓开启、载满货物的船舶缓缓进入上级闸室。站在坝顶上,遥望上游库区宽阔的水面,感受天地之大、中国力量之大,感受“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在坛子岭,可以鸟瞰三峡工程全景;在截流园,通过大量史实史料和场景再现感受到大江截流的惊世壮举;在黄陵庙,看到了仍保留有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印痕的水文柱,让大家再次深深感悟到三峡大坝保护长江安澜的伟大魅力。
![]() | ![]() | ![]() |
作为本次实践学习的最后一站,大家来到了一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专程视察过的许家冲移民新村。这个村子的前身是宜昌市太平溪镇的西湾村、许家冲村和秦家坨村,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和库区水位的提高,三个村子陆续被水库淹没。来自三个村子的1000多名村民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挥别家园,搬迁到了位于三峡大坝左岸一处相对平缓的坡地上,建立了如今的新家园。在许家冲移民新村,村民们开始了175米线上的新生活,住在政府出资修建的新房里,开办起茶园、农家乐,发展了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从贫穷走向小康。“一颗红心奉献三峡、奉献祖国”的三峡移民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深深铭记。
![]() | ![]() | ![]() |
4月19日,本次实践学习圆满完成,大家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三峡工程,告别了宜昌,乘坐高铁返回南京。本次三峡工程集体实习活动,使同学们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走近工程、走进社会,不仅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三峡工程,实地体验了工程环境,也强化了专业知识、增长了见识,同时在参观学习中加强了团队意识与团队凝聚力,为同学们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习已归来,三峡坝区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忘不了三峡工程人可贵的奉献精神和默默的付出,忘不了坝区小镇简单而平凡的生活,忘不了三峡移民对新生活的热爱,更忘不了我们作为工程管理一份子肩上沉重的责任。不久的将来,大家奔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走上工作岗位或者继续深造,相信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铭记三峡建造者的精神,传承河海工管人“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品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